3D街景
内部办公

 

Compose the Future with Heart

 
用心谱写未来
 
二季度创孵行业发展综述
发布者:iyichina 发布时间:2021/7/9 阅读:4883

二季度创孵行业

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在经历疫情后我国经济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之年。

      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基于此背景,“双创”活动持续不断开展,影响深远,创孵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产教融合助推产学研创新协同

      产教融合,即产教一体、校企合作,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与互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优化升级阶段。转型和优化升级的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创新协同发展。

      4月2日,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在昌揭牌。未来研究院将被打造成前沿技术的“新高地”、创新人才的“聚宝盆”,不断完善机制、集聚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兴企业等方面积极发展;4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双方将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前海创投孵化器在中国创投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助推产学研创新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为学校、企业、地方协同发展提供支撑服务和合作示范;4月9日,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与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五华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发展、园区政策体系完善和科技型企业聚集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开展了丰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帮助高校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若干人才培养基地或教学实训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同时,学校为园区输送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助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

二、各地加速度抓紧建设人才高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是未来最为紧俏的稀缺资源。2021年二季度,“人才争夺战”进入了愈发白热化阶段,城市间的人才争夺不再满足“重金揽人”,而是通过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给人才以稳定的生活保障以及多元的就业选择。

       为更好地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人才生态,吸引更多的全球青年人才来杭创新创业,3月28日上午,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启用仪式在萧山区钱江世纪城ITC归谷国际中心举行。作为未来杭州市招才、引才、育才、留才的重要载体的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落地萧山区钱江世纪城;为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动力,加快创业创新人才孵化发展,5月7日,行政划分后的余杭区昨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由“未来之星”“未来之光”“未来之源”“未来之力”四大模块共同组成的“翱翔计划”,5年内欲引100名世界顶尖人才;5月10日,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正式成立,将聚焦厦门火炬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精品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对企业高管、产业专才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三类人才的创新引领和变革核心竞争力提升;今年以来,昆明晋宁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流动”四个方面,采取优化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图”、实施重点项目-打造“孵化器”、聚焦产业一线-开设“实训场”、搭建创业平台-构建“新洼地”、聚焦产业一线-开设“实训场”等五项重点措施,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强化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6月8日上午,2021南京创新周“海智湾·江北”国际人才街区成功揭牌,标志着“海智湾·江北”片区正式启用,标志着江北新区在人才“政策链、生态链、创新链、服务链”上释放了全新动能,也标志着南京布局在“东西南北、一江两岸”的四大国际人才街区正式进入联动发展的时代。

三、因地制宜加快特色载体建设

      产业孵化时代,载体建设不再是根据单一模板进行简单粗暴地“复制”,而是要充分地结合当地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打造特色产业,科学培育特色载体,赋予载体以生命力,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化、链条化、规模化发展。

       4月15日浙江萧山以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等资源,搭建专业、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孵化、加速等一站式服务的传化国际科创园国家级孵化器在萧山科技城正式揭牌;4月21日,昆明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科高路火炬大厦四楼建成揭牌,该中心将着力打造集党建服务、活动、展示、培训、孵化等于一体的"线下"物理平台,这也是全省首个引入"基层党建孵化器"概念的党群服务中心;4月29日,株洲高新区离岸孵化器在长沙凯乐微谷产业园揭牌,标志着株洲首家“科创飞地”正式落户长沙;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5月9日,复兴城产业园举办“聚焦数字经济,驱动消费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对接会。作为海南自贸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试的“孵化器”之一,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定位于打造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区、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5月25日,南明区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 " 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 揭牌仪式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标志着全国第三个 " 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 落地南明区。腾讯云将会为南明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以及科研人才、生态企业资源和专家团队的输入,为实现南明区产业升级转型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城市数字化转型布局数字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数字经济让线上线下产业加快融合,对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了就业,为各地经济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俨然成为整个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布局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3月31日上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发布会举行。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是北京市落实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字经济领域的重点项目,是北京市创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重要内容,是北京市在数字经济时代战略布局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大探索;4月1日,沈阳召开“共庆百年华诞 奋力开创新局”——沈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沈阳市对外发布,数字和创新将成为沈阳“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密码。面向“十四五”,沈阳将坚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域协同、统筹推进,在新一轮竞争中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努力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中挑大梁、担重任,走前列、作示范;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和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朝阳区在新时期的起点上又积极擘画数字城市建设蓝图,出台了一系列促转型、助增长、提效率、惠民生的数字化发展新政,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开启了打造朝阳数字经济示范区的新征程,力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夯实城市数字发展基础;4月,南平市政府印发《南平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加快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从支持重点企业落地、支持园区产业集聚、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新基建应用、支持新技术示范等7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将有力推动南平市数字经济发展。

五、加强平台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行业有句流行语:“得平台者得天下。”平台在集聚创新资源、支撑自主创新、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搭建平台,集聚优质资源,统筹各平台内部资源的融合,同时与区域资源协同联动,形成产业集聚,“以聚养优”,助推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31日,环南湖科创服务先导区正式揭牌。先导区的成立,将搭建起政、产、学、研、金、介、用,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科创服务平台,充分激发南湖周边高校、院所、科创平台的科创资源,着力打通企业技术创新、院所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绿色通道;4月,阿里云创新中心(北京)开启合作伙伴招募计划。本次计划旨在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基于行业或领域的“产业协同、资源聚集”型创新平台,将行业头部企业的市场场景与阿里云技术能力深度融合,共同发掘行业数字化转型机会、孵化垂直产业科技型企业;4月15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重点任务和举措。烟台市将继续坚持政策再优化、措施再拓展、服务再提升,加快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再上新水平,通过强化合作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科技企业培育成果来源、强化科技政策宣传辅导,营造科技企业发展良好氛围,多措并举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并建设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5月,百放英库孵化器实验大楼启用及原创新药研讨会在海淀区贝伦产业园召开,标志着北京首家全球原创新药孵化平台正式启用。

六、破解融资难题助力跨越式发展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阻碍,如何跨越这一阻碍,已成为各地高质量孵化、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4月16日,由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的“2021年度首场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企业投融资对接活动”在南通成功举办,活动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初创企业如何融资等专题,邀请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和经验分享。此外,活动还组织7家在孵科技企业进行融资路演,创投机构对路演项目进行现场点评。路演后,创投、银行、担保、证券公司等20余家机构和参会企业进行了线下对接,深入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5月13日,2021年度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相关企业投融资对接活动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活动旨在促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与资本深度结合,推动资本加速创新,助力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智投引领未来;6月2日,武汉市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签署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延伸,着力破解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助推武汉市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根据协议,签约方将围绕畅通科技企业投融资渠道、共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目标,探索科技金融赋能孵化体系的实现路径,全面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七、多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更为有效地连接技术创新与市场,打通各个关节、渠道,成为各地重点抓的内容。

      4月2日,宁波·上海产业转移双创示范基地、上海临港科技创业(宁波)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宁波分中心揭牌。旨在推动沪甬两地科技成果转移、产业孵化,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助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建设;4月26日至27日,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办。“科技创新 光耀合肥”,交易会聚焦合肥最亮眼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成就,近年来,合肥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建立大纲、基地、教材、师资“四位一体”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科技部火炬中心于去年印发了《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备案了25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全国基地已达到36家。为更好地指导基地建设,明确基地任务,按照《大纲》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工作指引(试行)》。


       星中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园区运营、产业培育、教育培训等领域的科技服务公司。公司秉承创新、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以创新成就理想、服务创造价值作为品牌理念开展服务工作。自2017年起,星中集团在产业园区方面重点布局,打造了“星中园区”品牌模块,先后打造了星中·国际青创园项目、星中·1625科创园项目。

      星中·国际青创园作为南通市省级众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11日正式开园运营。在致力于成为青年友好型双创智慧园区的道路上,星中·国际青创园通过充分地发挥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并结合入园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搭建专业孵化平台,继而为入驻企业的长足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

 



 

星中·国际青创园 版权所有

INTERNATIONAL YOUTH INNOPARK COPY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7049391号